到了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一种表示身份的“鱼符”,由木头或者金属制成,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并且鱼符的材质因官阶的高低而不同: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鱼符”均以黄金铸制;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并且要求“符不离袋、袋不离符”。
“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在朝见皇帝、会见同僚、外出办事,都得先亮“鱼符”,以“验明正身”,即所谓的:“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武则天时期,为了区分武周与李唐,把“鱼符”改为龟形的“龟符”,用途不变。
虎符、兔符、龙符、麟符等类似鱼符,作用不同。而到了北宋时期,废除“鱼符”,保留“鱼袋”,官员在腰间系挂腰牌,一般用金银、玉石、名贵木料等珍贵材质制成,是官员的身份证明,作用同“鱼符”类似 ,但制度更加完善。
明朝时期,改朝换代之后身份证变成了“牙牌”,由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有点像大号名片,“牙牌”上会注明持有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属的衙门等信息,并且不再只局限于官员,“牙牌”从上至下,开始逐渐推广到中下阶层。
满清时期,延续了明朝的“牙牌”制度,并且在此基础上,根据满清服饰的特殊性,增加了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区分不同阶层的身份,帽珠一般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一品大员,可以佩大红顶子;秀才,只可佩铜顶。一般百姓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也有一些富商、地主用大量的银钱捐得一个顶子提升身份,即所谓的“红顶商人”、“红顶乡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关键要点
到了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一种表示身份的“鱼符”,由木头或者金属制成,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面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