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許文耀
無望感
認知行為療法
自殺
收藏
燒炭自殺
作者:政治大學心理系許文耀教授
依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的統計,於民國89年至94年之間,「其他氣體及蒸汽自殺」已成為自殺方法的第二位,「燒炭自殺」是其中的一種。何謂「燒炭自殺」?自殺者會將自己困在密室內燃燒木炭,燃燒過程中會消耗密室內的氧氣,其後,碳和氧會結合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便與血液內的血紅蛋白緊密結合,使之失去氣體交換能力;自殺者最終因一氧化碳中毒,缺氧而死(香港明報,2003)。就自殺防治的觀點來看,採用「燒炭自殺」的個體,其自殺意圖是相當高的,亦即採用此種自殺方法的動機就是想求死,並不想活下來,換句話說,「無望感」是相當強烈的。何謂「無望感」?無望感指的是一個人認為未來的結果均是負向的、不好的,並且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扭轉這樣的結果。過去的研究發現,自殺企圖者之所以無法有效地發展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乃是因為他感到無望所致。為何一個人會感到無望呢?學者威廉斯(Williams)提出「自殺是一種痛苦的哭訴(cry for pain)」之觀點,他認為自殺行為是一個人嘗試脫離被困境束縛的反應,因為這些困境(如失業、工作壓力、不良的人際關係等)帶給人們挫敗感,並且使人感受到無法控制的傷痛,此種狀況稱為「身陷囹圄」。假如此種挫敗感達到極限時,這個人就會放棄努力,使得受困的感受愈加深重。此刻,一個人是否具備逃脫此困境的能耐,便會影響他是否想要自殺。因為一旦這個人覺得無法脫困,那麼他的自殺危險性就會提升。如果這個人覺得他既無法脫困,又預期無法於未來獲得轉機或援救時,就容易發生自殺行為。另一學者包梅斯特(Baumeister)提及「自殺是一種自我逃避的方法」之觀點,他認為有下列步驟影響一個人的自殺行為,第一是因個人不切實際地過高期待或困境造成的嚴重壓力;第二是個人面對這樣的壓力時,由於其不當的歸因,造成個人自責或對自我產生負面的評價;第三是由於此種自責使他覺得自己是一個不恰當、無能、無吸引力或有罪的人;第四是這些種種負面的看法使他產生極強烈的負向情緒;第五是面對如此的負向情緒,他不再有建設性的思考,甚至讓自己麻木;第六是這種麻木狀態若持續下去,個人發生自殺的行為就增加。由上述兩位學者的觀點來看,當一個人預期他的困境在未來不會改變或變好時,就容易發生自殺行為。過去的研究指出「無望感」比「憂鬱」對自殺的影響來得更顯著,因此心理學者對於如何消解一個人的無望感,對於自殺防治就有其重要性。究竟無望感是如何產生的?如要回答這項問題,就應試著回答無望感的成分有哪些。過去的學者認為無望感含有兩種成分,一種是對未來負向結果的預期,另一種是預期未來不會發生正向結果。有些國外的研究指出,一個人之所以會有無望感,乃是因為這個人對成功的期待是低的;有些研究甚至指出自殺企圖者是因為他無法產生正向預期的經驗所致,而非過高的負向預期所影響。筆者於民國95年進行一項研究,結果指出,國內的自殺企圖者因為對未來的正向期待降低,才使得他的自殺危險性提升,而非這群人對未來的負向期待增加所致。另外,筆者亦發現面對困境時,採用「逃避」的方法,也會增加個人的自殺危險性。由此看來,對未來希望的喪失及採用逃避策略時,會直接提升自殺危險性,那如何預防呢?學者威廉斯認為,處理具自殺企圖者之治療方式乃在鼓勵這些個案產生正向事件,並且這些正向事件是在近期幾天內可看得到及完成,如此便可增加個案受拯救的感受,而不會陷入無望。其他不少學者亦認為,正向思維(positive thinking)對人類的適應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此種思維如同中國的成語—「心想事成」。有研究指出,一個人若對目標採取積極的態度,那麼他的思維、自我評估及注意力選擇均會著重於情境中有利於完成目標的刺激或線索,相對地,若是對目標採取逃避或消極的態度,他就會選擇環境中失敗的線索來進行思考及處理。威廉斯認為,自殺企圖者的注意力歷程會自動地選擇失敗、失落有關的刺激。因此如何訓練這些自殺企圖者保有正向思維,可當為未來治療的參考方向。另外,有不少學者以「認知行為療法」提升憂鬱症患者的正向及酬賞經驗,而減少其憂鬱程度,這是因為憂鬱症患者無法於現實上體驗到正向經驗,而使其產生憂鬱。因此如何增加自殺企圖者在動機上願意對目標行動、規劃、執行,便成為未來在治療上需加強之處。另外,如何更能有效地提升這些自殺者的正向思維?威廉斯建議強化這些個案於回憶過程中提取(retrieval)訊息的歷程,使更具體及仔細,因為他們整理有關自殺企圖者的記憶歷程研究發現,這些個案對於過去事件的回憶是很籠統、不清楚的。雖然此種仔細提取的過程會迫使個案必須面對情緒的湧現,但卻可讓個案更清楚過去事件的脈絡,而能知曉問題的所在,有利於產生不同的詮釋及新觀點,進而產生問題解決的方法。此種論點如同包梅斯特所言,若能改善自殺者的不當認知,則有利於提升個人的價值感,因為自殺是一種逃避自我(escape from self)的方式。
下一篇
防老抗衰的健康生活
💡 关键要点
標籤: 許文耀 無望感 認知行為療法 自殺 收藏 燒炭自殺 作者:政治大學心理系許文耀教授 依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的統計,於民國89年至94年之